第三组广告

国粹经典翰墨留香——广东省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知识大赛

国粹经典翰墨留香——广东省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知识大赛

国粹经典·翰墨留香

国粹经典翰墨留香——广东省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知识大赛

为进一步探索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国学经典之路,推动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国粹经典·翰墨留香”——广东省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知识大赛于4月23日-5月23日举办。

☝扫码参赛,邀您重读经典!

活动为线上答题竞赛,题库范围为国家图书馆编纂、出版发行的《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中的《周易》《吕氏春秋》《孙子兵法》《楚辞》四本典籍。在活动期间国粹经典翰墨留香——广东省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知识大赛,我们推出了“经典书籍推荐”模块,在初赛期间,每周推荐两本典籍,助力读者更好地阅读这四本经典作品。

周易

国粹经典翰墨留香——广东省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知识大赛

又称《易》、《易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独具体系的特殊的哲学著作,儒家尊为“五经之首”,道家崇为“三玄之一”,誉为“大道之源”。《周易》原只有“经”的部分,有时亦称《易经》或《古经》。后来出现了解释古经的《易传》十篇,汉儒将之连经并行,故通常意义上的《周易》兼指经传两部分。

“经”部分含六十四卦符号及卦辞六十四则、爻辞三百八十四则(又有两则“用九”、“用六”文辞);

“传”部分含《文言传》、《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七种,凡十篇,亦称《十翼》。

《周易》经传有别,六十四卦义理和《易传》思想是不同时代的产物。就“经”部分言,“占筮”仅仅是古人对六十四卦义理的一方面运用,“象征”是六十四卦哲学内容的基本表现形式;而贯穿一体的反映事物对立、运动、变化规律的思想,则是六十四卦哲理的根本核心。就“传”部分言,《易传》诚然有体现其时代特色的思想因素,但其思想是建立在对六十四卦经义的阐释发挥的基点上。应当认为,没有“经”的哲学基础,就没有“传”的思想体系;有了“传”的推阐发挥,“经”的哲学义蕴就更加显明昭著。

《周易》的作者

《周易》编纂者至今无定论。汉代司马迁、班固等认为伏羲画八卦、文王“重易六爻作上下篇”。王充、马融等认为文王演卦辞、周公作爻辞。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信从。理由 (1)爻辞《升》六四言“王用亨于岐山”、《明夷》六五言 “箕子之明夷”、《既济》言 “西邻受福”皆为文王后事。(2)《春秋左传》“韩宣子适鲁见 《易象》,云 ‘吾乃知周公之德’”。(3)周公被流言之谤亦合《系辞》“作易者,其有忧患乎!”“五四”以后,学界对传统说法提出怀疑,进行详尽考证,认为《周易》非一人而是几代人的集体创作。

《周易》的创作时代

国粹经典翰墨留香——广东省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知识大赛

当代学术界对《周易》的创作时代迄无定论,但多数学者认为,《周易》经传的创作经历了远古时代至春秋战国之间的漫长过程。其中八卦和六十四卦,当在西周以前颇为古老的年代即已创成;《周易》的卦爻辞,当为殷末周初的学者(或筮人)根据旧筮书新编重撰而成的,时约公元前十一世纪,《系辞下传》所谓“《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正是对卦爻辞创作时代较为审慎而且可取的推测;至于《易传》十篇,虽未必为孔子亲撰,但根据文中保留的不少“子曰”云云的言论,以及大部分内容所反映的浓厚的儒家思想,似可说明其作者当属孔门弟子们,而创作时代当在春秋战国之间。

《周易》的意义

《周易》本为一部筮书,但它反映的道理博大精深,如 《系辞》所言:“《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因而它不仅被用于占筮开物成务的易经原文,预测未来,而且也被广泛地运用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成为人们道德修养、开物成务的指南:“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系辞》)汉代 《周易》与 《易传》合一,被尊奉五经之首,成为儒家经典。如汉儒班固誉之谓大道之“原”,扬雄说:“六经之大莫如《易》。”道家也深受易理影响。“《火记》不虚作,演 《易》以明之。”(《参同契》)被称为 “万古丹经王”的 《周易参同契》借助 《周易》理论阐发炼丹术。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以 《周易》理论为基础建立了中国最早最系统的中医学说。中国古代的历法、天文、音律等都与《周易》有密切关系。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言:“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授 《易》 以为说。

从史学角度来看,《易经》具有较高的价值。它所记载的社会现象相当广泛,关于经济情况的如农业、畜牧、渔猎等,关于社会制度的如封侯建国、阶级、婚姻、家族等,关于人们生活的如饮食、衣服、宫室、器皿等,关于人们活动的如祭祀、征伐、守卫、诉讼等,关于人们思想意识的如道德观念,政治观点等,都有涉及。虽然它包含的内容不完整、无系统,但对于史料极其缺乏的殷、周之际来说,仍不失为比较重要的上古社会史料。其次,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易经》反映了殷周上古时期人们的哲学观点。第一,六十四卦卦形和各卦排列的顺序反映出一种模糊的对立统一思想。六十四卦卦形,分别由八种对立的卦形所组成,六十四卦为三十二对对立面。六十四卦的排列又是“二二相偶”,成为对立卦象互相配合的系列。第二,认为天道和人事具有一致性,即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一致性,也作“天人合一”。第三,认为人的生活遭遇可以转化。第四,认为人事之吉凶对人有劝戒之意。

《周易》思想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成为中国文化的活水源头。《周易》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内蕴着原则性的科学智慧,深涵着“含弘光大”的人文意识。它的取象比类、阴阳对称、刚柔调和、整体思维、强调序列、注重节律的象数思维模式,成为中国古代科学家打开宇宙之谜的钥匙,创造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它的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宇宙发展观,万物变化日新、物极必反的矛盾转化思想,仰观俯察、穷理尽性的认识原则,人能“赞天地之化育”的主观能动性思想,为科学家提供了先进的哲学世界观。

我国历史上一切开明之君,治国能臣,有作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科学家等,无不受到《周易》的影响,深思熟虑的现代科学家也从中受到新的启迪。《周易》作为我国古代一部重要典籍,对世界产生了影响,世界上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如黑格尔、莱布尼兹、李约瑟、卡普拉、施恩伯格、普里戈金、爱因斯坦等,对《周易》作出了很高评价。很多科学家认为,《周易》中的某些哲学范畴、思维模式似乎更符合现代科学所揭示的宇宙图象,有的还从《周易》象数体系中找到了与现代科学相对应的数列和原理。目前,国内外研究《周易》的学者很多。

国粹经典翰墨留香——广东省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知识大赛

“易学”的发展

《周易》蕴含太多博大精深的道理,顾其成书后,人们对 《周易》研究逐渐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

在春秋末,孔丘精研 《周易》,读易 “韦编三绝”。到战国时代,《易传》成书,这是我国现存最早、最系统释 《易》著作。秦燔书,《周易》因为筮卜之书而免于火灾。汉兴,经学产生,对《周易》研究盛行于世,自此 《周易》研究久经不衰,历时2000多年,研究《周易》著作据不完全统计有五、六千之多。仅清代《四库全书》著录者158部,存目317部。易学研究形成许多流派开物成务的易经原文,“《易》遂日启其论端国粹经典翰墨留香——广东省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知识大赛,此两派六宗。”象数派与义理派是易学主要两大流派。其中有成就者有:郑玄、虞翻、王弼、孔颖达、李鼎祚、程颐、朱震、朱熹、毛奇令、惠栋、张惠言、李道平、朱骏声、尚秉和、高亨、刘大钧筹。影响较大注本有:王弼 《周易注》( 《十三经注疏》本)、孔颖达 《周易正义》 (版本同上)、李鼎祚《周易集解》(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本)、程颐 《伊川易传》( 《四库全书》本)、朱熹 《周易本义》(版本同上)、阮元 《周易校勘记》 (《十三经注疏》本)等。对《周易》研究自古迄今多偏重于以象数、义理去注释开物成务的易经原文,评述著较少。近几年出现了多层次、多学科、多角全方位研究 《周易》新特点。

如果对《周易》感兴趣的话,推荐一下零基础阅读周易的三大著作

北大朱伯崑教授的《易学基础教程》

国粹经典翰墨留香——广东省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知识大赛

国粹经典翰墨留香——广东省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知识大赛

福建师大黄寿祺、张善文教授的《周易译注》

国粹经典翰墨留香——广东省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知识大赛

清华大学廖名春教授的《周易经传十五讲》

国粹经典翰墨留香——广东省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知识大赛

《周易》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内蕴着原则性的科学智慧,深涵着“含弘光大”的人文意识。不妨现在就开始尝试了解《周易》的奥秘吧。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