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组广告

薛卫军:周易演变中国传统文化《周易》的关键词

薛卫军:周易演变中国传统文化《周易》的关键词

《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薛卫军(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摘 要:近几年来,国内兴起了一股研究《周易》的文化热潮,人们称之为寻求中国文化之根;同时,探讨中国现代文化的走向问题。驱使着人们不断地向起源复归,而寻来找去,总是找到《周易》这部古老的典籍。可见,《周易》这部书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深远和巨大。关键词:周易 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周易》这部书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按照传统的说法,《周易》成书的过程是“人更三圣(或四圣),世历三古”,即上古伏羲氏画八卦。中古文王重为六十四卦,作卦辞,周公作爻辞,下古孔子作十翼以解经。现代多数学者认为,尽管“人更三圣”未必实有其人,“世历三古”却是大体上符合实际的。这也就是说。《周易》的成书是一个历时数千年的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既然如此.它就会在这个过程中分别受到上古、中古和下古几个不同时期的文化的影响,反映不同文化的特色。根据考古发掘。人类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利用占卜来预测吉凶了。《周易》的发生史大致可以追溯到这个时期,也就是传说中的伏羲时期。当时还没有发明文字。人们的思维水平极为低下.所掌握的知识也很贫乏,不仅不可能从哲学的高度去理解世界,连神的观念也没有产生,而是普遍奉行着一种原始的巫教。

龟卜、筮占及其他一些古老的占卜形式.都是这个时期的产物。由于筮占的特点是根据蓍草排列所显示的数与形的变化来预测吉凶的。所以与其他的占卜形式相比,它具有一种潜在的优越性。可以通过无数次的排列,逐渐把数与形的变化推演成一个整齐有序而又稳定规范的符号体系。《周易》的那一套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所组成的符号体系.正是反映了这个时期受原始思维支配的巫术文化的特色。如果说这套符号体系蕴涵着某种智慧,至多也只能肯定其中蕴涵着一种神人交感的观念,表现了人类试图掌握客观事物因果联系的努力,除此之外。不会再有什么高深的意义,因为处于蒙昧状态的原始人是不可能产生什么高深的哲学思想的。大约于殷周之际编篆成书的《易经》,就是反映了这个时期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水平,实际上是继承了原始的巫术文化的传统,并把它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拿《易经》来与原始的筮占相比,最显著的差别就是《易经》除了那套并无高深意义的抽象的卦爻符号外,又增加了一套由卦辞和爻辞所组成的文字表意系统。虽然这套文字表意系统的素材不过是一些筮占的记录,但是经过一∞番整理分类、加工改造的工作,提炼成为卦辞和爻辞而系于卦爻符号之下,就具备了多方面的功能,容纳了更大量的信息,启迪了更丰富的思路.而原始筮占的意义和性质也就从此开始逐渐变得复杂起来。

首先,《易经》用确定的文字对六十四卦题了卦名,用九六奇偶之数对三百八十四爻题了爻名,这就在巫术文化的发展上起到了影响极为深远的承先启后的作用。《易经》给卦爻符号题了确定的卦名与爻名,不仅充分发挥了筮占的潜在的优越性。使得它的那套符号体系变得更加规范、更加稳定。在与其他占卜形式的竞争中后来居上,而且可以借助文字的提示作用,给那套符号体系赋予某种意义。引发出一种象数的思维模式。就《易经》本文而论,六十四卦的卦名尚未出现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之类的象征意义.其爻名也没有提炼出阴、阳、刚、柔的概念。但是,由于中国象形文字的特点,其造字条例如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本身就是以联想律与类比律的思维为基础的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人们受象形文字的启发。从八卦的卦形推演出一套卦象是十分容易的,这就为后来发展起来的象数思维模式提供了前提,而扬弃了原始筮占的那种单纯根据蓍草的排列去窥探神的意旨的幼稚低级的思维模式。其次,《易经》凭借它的一套文字表意系统,充分反映了殷周之际人们的精神面貌。记录了人们当时掌握的历史知识、科学知识、政治伦理知识以及哲理性的生活知识,从而扩大了《易经》的内容。使它具有了多方面的性质,这是原始筮占的那种抽象的卦爻符号所不具有的。

第三。从《易经》的文字表意系统还可以看出,它反映了殷周之际宗教思想的变革。接受了当时发展起来的以德配天的天命神学观念。并且把这个观念与卜筮相结合,构成了一个以天人之学为理论基础的巫术操作体系。在卦爻辞中,天是一个最高的概念。这个天既有自然之天的含义,也是一个主宰人事的至上的神.人们可以通过合乎道德的行为获得天的福佑,天与人相互感应。很显然,这是由原始巫术的神人交感的观念发展来的,但是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理性的成分大大提高了,系统性的程度也更为增强了。从原始的卜筮到《易经》的卜筮。经历了长时期的演变,中国的文化也由此而从蒙昧状态进入了文明状态。殷周之际宗教思想的变革使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一次重大的转折。这种转折。一方面表现在它对以往的巫术文化作了一次系统的总结.并且熔炼成为一种以天人关系为核心的整体之学;另一方面表现在它以曲折的形式反映了许多前所未有的理性内容,为后来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作者: 薛卫军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刊名: 文教资料英文刊名: DATA OF AND 年,卷(期): 2008,(23)被引用次数: 0次参考文献(4条)1.周易,黄寿祺等简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2.余敦康.周易现代解读.华夏出版社,2006.7.3.徐道一.周易与二十一世纪.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9.4.翟廷晋编.周易与华夏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2.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 李立 《周易》关于"山"的哲学理念在传统山神话演变中的意义 -北方论丛2001(2)关于"山"的哲学理念,是缘于人们对"山"的感性认识而做出的理性概括.当其融入人们的神话思维之中、参与到对"山"的神性感知和山神形象的塑造时,必然导致传统山神话一系列带有规律性的演变:山神具备水神的神性,身兼农业的保护神和丰收神,还缘于人们对山泽喜成始终、愉悦万物的哲学理念而成为吉祥喜庆之神.2.期刊论文 吴俊玲.刘红杰.任凤梅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演变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28(5)思维方法对一门学科发展所起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必然伴有其思维方法的演变.近年来,中医学的思维方法正在步履维艰地发生演变.3.期刊论文 李小波.李强.LI .LI Qiang 从天文到人文--汉唐长安城规划思想的演变 -城市规划2000,24(9)通过对汉长安城法天象地,焕若星辰;唐长安城周易礼制,政通人和的分析.论述了汉唐长安城规划思想从天文到人文的转变,前者敬"天道",后者重"人事".4.期刊论文 文吉昌.傅丽娜 论周易思想的哲学性构建 -商业文化(下半月)2010(5)被儒家称为五经之首,又被道家称为三玄之一,作为意识形态,反映社会思想的,它自身充满三哲学性,中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多次提出了"变";"时";"守持正固"等思想,它们不仅是哲学的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映射出我们为人处世的方法论.在周易思想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承认起初的目的就是为了占卜.但是经过七千多年的演变,周易的思想已经被后人赋予了太多的现实意义,在现代化的发展中,也面临着各种困境与挑战.5.期刊论文 郗文倩.XI Wen-qian 问对结构的形成和演变--"汉赋源于隐语"说之文体再考察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8(4)这里的"汉赋"主要指汉代散体赋,关于其起源的说法有多种,其中"隐语说"所出较晚.由于缺乏详细论述,这一说法在目前得到的关注仍显不够.以铺陈繁密的语言对事物进行细致的描摹,是散体赋的本质性特征,而先秦隐语游戏同样以"巧言状物"为体征,因此二者之间存在母源关系.从结构上看,隐语和等占繇辞关系密切.中国古代占卜由限定一问一答的形式来显示神谕的神圣性,占繇辞脱开神秘功能转化成隐语而被一般人使用后,其问答形式得到了保留,汉赋的主客问答即脱胎于此.6.期刊论文 丘立才.QIU Li-cai 中国的亚文明时代——从爻号到《易经》的过程 -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24(5)中国的亚文明时代是从爻号、母系社会、神话时代演变过来的.由爻号演变的八卦,再由八卦演变的文字,最后由文王、周公释卦爻的,标志着中国完成了亚文明的时代.既是中国远古时研究宇宙和人类的亚文明时代的总结书,又是中国古代研究自然和社会的文明时代的计划书.7.学位论文 马宗军 《周易参同契》思想研究 2006鲁迅先生说:“中国根柢在道教。

”而“道之所秘者,莫若还丹;还丹可验者,莫若龙虎;龙虎之所自出者薛卫军:周易演变中国传统文化《周易》的关键词,莫若《参同契》焉。”因此,研究《参同契》,不仅对中国文化史、道教史,而且对易学史、科学史和生命科学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参同契》“词韵皆古,奥雅难通”。即使像朱熹这样的大儒,也曾为此书“终日不寐”,竟慨叹“不得其传,无下手处”。其他学者更是“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以“阴阳注之”者,有之;以外丹注之者,有之;以内丹注之者,亦有之。这无疑丰富、发展了《参同契》的思想,然均有其偏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薛卫军:周易演变中国传统文化《周易》的关键词,“殊失其奥旨矣。”鉴于古今学界在《参同契》研究上的成就与不足,本文不揣学识浅陋,试图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充分吸取前哲今贤的研究成就,深入探讨其天道观和思维方式;并以此为观照,而剖析其易道、内外丹等思想,也兼及其相关联的科学思想;以求获得对《参同契》的整体认识,并对其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作出合理的评价。在研究方法上,主要坚持了三点,即:一是全面的观点。《参同契》是一个文化系统,“大易性情”、“炉火之事”、“引内养性”,三位一体,圆融无碍。只有对《参同契》作全面考察,既要考察其易学思想,又要研究其外丹思想和内丹思想,才能完整地把握其思想体系的建构。

二是历史的观点。《参同契》成书于东汉时期,魏伯阳是“第一作者”。“修丹与天地造化同途”,“天道”与“丹道”是完全统一的。《参同契》以周易盖天说为基础,吸收了“浑天说”的“基本内核”和“宣夜说”的“合理内核”提出了“乾坤坎离”的宇宙结构论,并利用河图五行数建构了人体模型,使“天道”与“丹道”有机地结合起来,故研究该书,不能脱离其所处的时代文化状况。三是坚持考证与义理相结合的方法。该书对外丹、内丹的表述多以隐语或暗语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多方面考证道经、道典,将其真正的含义抽绎出来。但是,如果只重视考证,而不进行义理的阐释剖析,就会跟着史料走而不得其义。因此,还需要用现代哲学理论去驾驭它、分析它以求弄清楚其理论真相。全文分导论、五章共六大部分。导论主要叙述了研究《参同契》的意义、现状和本文创新之处、研究方法。第一章《周易参同契》其书,论述了《参同契》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并分析了《参同契》题解、主要内容以及思想来源。第二章《周易参同契》的哲学思想,论证了《参同契》的天道观、“三道由一”的内涵,并对其思维模型和炼丹模型及其关系作了阐明。第三章《周易参同契》的外丹思想,阐述了《参同契》的外丹理论及其演变,着重论述了《参同契》烧炼外丹的条件即鼎炉、药物及火候,并对《参同契》外丹烧炼“一节详尽的操作”过程作了详细诠释。

薛卫军:周易演变中国传统文化《周易》的关键词

第四章《周易参同契》的内丹思想,诠释了《参同契》的内丹理论及其演变,论证了从外丹到内丹的原因,以及内丹修炼的四个阶段。第五章《周易参同契》的历史地位与学术价值,主要讨论了《参同契》易学思想、外丹思想和内丹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学术价值。本文试图在如下三方面作些创新: 第一,认为《参同契》的“阴阳五行模型”、“河图洛书模型”与“月体纳甲模型”属于思维模型的范畴,而炼丹模型则是思维模型的外化,其思维模型对于炼丹模型具有指导作用。第二,认为《参同契》的“三道由一”的“一”,既非“大易”,也非“金丹道”,更不是三者“合一”或是“不死成仙之目的”,而是指“生生不息之道”。生生不息之道,也可称之为太极、太虚、无极。而这一切都统一于“太极图”中。可以说,“三道由一”,大易、炉火、黄老就寓于“太极图”中。“太极图”可以将阴阳、八卦、鼎炉、药物、火候、月体纳甲说、十二消息说、六虚说、六十卦气说全部概括起来。第三,认为《参同契》与“太极图”、“无极图”同源。而“无极图”来自“太极图”。如果说“太极图”将“大易”、“炉火”、“黄老”熔为一体,那么“无极图”则主要用来说明内丹修炼。根据陈抟“无极图”,内丹修炼分炼己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化虚四个阶段。

一般说来,第一阶段称作道术,后三个阶段称作仙术。古人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参同契》为难深之词,使人难晓”(《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五),鄙人不自量力,试图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对《参同契》作全方位探索,但由于学力不逮,才思驽钝,尽管已尽了最大努力,文中之“失”肯定不少,敬请各位专家、学者、教授不吝赐教,以便进一步修改、完善。8.期刊论文 刘大钧.LIU Da-jun 今、帛、竹书《周易》与今、古文问题 -周易研究2005(2)帛书及楚竹书、阜阳汉简的面世,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经文的研究视野.东汉熹平间,灵帝诏诸儒正定五经,以熹平石经作为今文标准本,熹平石经遂成为后人研究、界定汉代经今、古文的重要依据.然今以帛考之,汉初人们以隶字抄书,并无严格的今、古文区分,故熹平石经作为分辨汉人今、古文的权威,只是为平息当时的今、古文之争.汉唐人以自己所见之有限的古文本而定其"古文某作×",今以竹书校之,方知其所见之古文本及其古文字,与战国竹书古文本多有不同.而由今本与竹书本多有相同相通者考之,知今本确为古文本无疑.随着帛的出土,有本师传授的今文在亡佚千余年后又重现于世,对弄清六十四卦中的一些疑难卦爻辞原旨,厘清汉人今、古文经学的发展与演变,无疑有重大的借鉴与帮助.9.期刊论文 刘文清 《周易》经传"行"字字义分析 -周易研究2007(5)本文乃就《易经》及《易传》中的"行"字,分别探究其用法、涵义,结果发现"行"字在《易经》卦爻辞中的意义,大致是以道路、行走为核心,引申出行为、行动、施行等意义.而到了《易传》的"行"字则不仅进而引申有德行、运行、流行及抽象的道路等义,且出现"天行"、"志行"、"上行"等语词,而触及了天道、阴阳关系、事理顺逆等抽象的思维,等于向形上学再跨出了一步.由此可以证明《易传》对于《易经》的思想既有所继承又有所发展,故唯有将经传比合而观,探究二者内在的关系,才能切实掌握从《易经》到《易传》之发展、演变脉络.10.期刊论文 欧阳康.孟筱康 试论《周易》的原初意义与现代意义 -周易研究2002(4)文章首先阐述了考察《周易》价值的方法,然后运用这一方法全面考察了《周易》的原初意义与现代意义。

作者认为,《周易》的产生标志着中华民族抽象思维能力的关键性跃迁;《周易》的内容折射着当时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状况,记载着古代先民对于当时复杂的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特别关注与初步思考;《周易》的人生智慧和行为原则,反映着趋利避害和预见未来的价值取向,《周易》的思维方式汇集着当时的思维工具和认识方法,表达着最初的终极关怀和哲学意识。而《周易》所提供的始源性材料,有助于我们从根源性上来把握中华文化及其当代特点,易学史的演变与发展则为我们更好地把握历史文化发展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周易》所表达的人生智慧和思维方式对于当今人类把握现实与面向未来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本文链接:授权使用: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授权号:-9a1b-4cce-8505-下载时间:2011年2月9日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