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组广告

《易经》与《道德经》一起成为中国古代哲学著作的经典

易经》与《道德经》一起成为中国古代哲学著作的经典

《易经》作为中国古代哲学著作的经典,又被誉称为群经之首,与《道德经》一起成为对西方世界有着重要影响的两本来自中国的著作。

什么是《易经》

《易》的版本据传有三个版本,一是夏朝的《连山易》,一是商朝的《归藏易》,而我们今天仅存的并且流传广泛的是周朝的《周易》。

易经的发展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期,一般以“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从孔子之后易的本《经》和易《传》合称为《易经》。《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及弟子共同撰写。

从孔子之后,易经的研究和发展随着时间在不断往前推进,在历朝历代中都出现了著名的易经学者。而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我国周边的韩国、日本等国家也出现了不少研究易经的学者,而西方世界中也不乏有对易经深入研究的著名学者。我们就借这个机会,来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中国篇

焦延寿。焦延寿于《周易》自称学于孟喜,其学生京房也认为“延寿易即孟氏学”。而孟喜正传弟子“瞿牧、白生不肯,皆曰非也”。其实,“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托之孟氏,不相与同”。“其说长于灾变,分六十四卦,更直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 这些思想后来被其弟子汉代著名易学大师京房继承和发展。

京房。开创了今文《易》学“京氏学”,自成一派。京房的《易》学得之于焦延寿。他把焦延寿以灾异讲《易》的做法推向极端,到处宣讲,以之干政,使《易》学此一流派在当时声名显赫,对后世影响极大。焦延寿大概看出了京房以《易》干政的危险性,曾不无忧虑地说:“得我道以亡身者,京生也。”(《汉书·京房传》)最后结局果然不出焦氏所料。京房的一大贡献是八卦纳甲法。

《易经》与《道德经》一起成为中国古代哲学著作的经典

八卦纳甲法指由西汉易学家京房公开的占法原则。将十干纳于八卦,并与五行、方位相配合。即乾纳甲,坤纳乙,甲乙为木,表示东方;艮纳丙,兑纳丁,丙丁为火,表示南方;坎纳戊,离纳己,戊己为土,表示中央;震纳庚,巽纳辛,庚辛为金,表示西方;乾纳壬,坤纳癸,壬癸为水,表示北方。甲为十干之首,举一以概其余,故名。

魏伯阳(100 - 170),东汉著名的黄老道家、炼丹理论家,名翱,字伯阳。其所著的《周易参同契》,五行相类,共三卷,是现存系统阐述炼丹理论的最早著作。该书思想来源本于黄老与《周易》,并参考古炼丹术及炼丹古书,假借爻象,以论作丹之意。周易参同契》被后世奉为“万古丹经王”,奠定了道教丹鼎学说的理论基础。

《周易参同契》,道教早期经典。全书托易象而论炼丹,参同「大易」、「黄老」、「炉火」三家之理而会归於一,以乾坤为鼎器,以阴阳为堤防,以水火为化机,以五行为辅助,以玄精为丹基等等,从而阐明炼丹的原理和方法,为道教最早的系统论述炼丹的经籍。

郑玄(127年8月29日—200年),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市)人,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郑玄以笺《毛诗》和注《三礼》显称于世,晚年所作《周易注》影响极大。郑玄的贡献是留下了周易的象数法。

例如郑玄注解《观》,卦辞曰:“盥而不荐,有孚颐若。”整个卦辞的意思是说举行祭祀的意义在于教化,所以君王在仪式中的威仪要比奉献牺牲更为重要,对此郑玄解释说:“坤为地,为众;巽为木,为风。九五天子之爻,互体有艮,艮为鬼门,又为宫阙。地上有木而为鬼门、宫阙者,天子宗庙之象也。”显然,这是郑玄根据《说卦传》对坤、巽、艮三卦卦象的解释所得出的结论。

虞翻(164年-233年),字仲翔,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日南太守虞歆之子。三国时期吴国学者、官员。他本是会稽太守王朗部下功曹,后投奔孙策,自此仕于东吴。他既可日行三百(一作二百),善使长矛,于经学也颇有造诣,尤其精通《易》学《易经》与《道德经》一起成为中国古代哲学著作的经典,又兼通医术,可谓文武全才。虞翻的贡献是留下了卦变法。

虞翻用卦变法解释所有的卦都可以由十二消息卦演变而成,比如《益》卦卦辞:“利有攸往”说:否上之初也。损上益下,其道光大。二爻往坎应五,故“利有攸往,中正有庆”也。

这是说益卦是由否卦变来的,即否卦

《易经》与《道德经》一起成为中国古代哲学著作的经典

王弼,字辅嗣,生于公元226年(魏文帝黄初七年),死于公元249年(魏齐王嘉平元年),三国曹魏山阳郡(今河南焦作)人,经学家、哲学家,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创始人之一。王弼非常重视《周易》的解释学传统,如他在《明象》中提出“得意忘象”说,主张通过卦象获取卦义,而获取卦义后就可忘掉卦象。其作品主要包括解读《老子》的《老子注》 、《老子指略》及解读《周易》思想的《周易注》、《周易略例》 四部。王弼摒弃卦象,从义理解周易,称“王弼扫象”开创新周易文化,自创以老解易,试图两难自解,实际上盲人摸象,难以苟同。

王弼注《周易》一改汉人支离烦琐的传统方法,不用象数,而用《老子》,以老子思想解《易》,并阐发自己的哲学观点,在学术上开一代新风“正始玄风”。

陈抟(871年—989年),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白云先生”、“希夷先生”,北宋著名的道家学者、养生家,尊奉黄老之学。陈抟拜麻衣道者为师,从事《易》学研究,著有《麻衣道者正易心法注》、《易龙图序》、《太极阴阳说》、《太极图》和《先天方圆图》等,现流传的著作托名者居多。陈抟的意图很清楚,欲一反王弼以来扫象言理的传统,主张扫辞而尊象。陈抟开先天太极图,自此后先天易数开始广为流传。

先天易数以图解《易》,“辞外见意”。这是先天易学的显著特点。先天易学主张“不立文字”,只用简单的易图,解释《易》理。认为上古伏羲设卦,本来就是如此。自从周公、孔子系了辞,作了传,人们就专在文字上下功夫开创新周易文化,致使易图的奥妙反而隐晦。陈抟主张恢复伏羲画卦的本来面目。

明代学者焦竑《焦氏笔乘》中,引一段陈抟《正易心法注》的话:“羲皇始画八卦,重为六十四,不立文字,使天下嘿观其象而已。如其象则吉凶应,违其象则吉凶反,此羲皇氏不言而教也。《易》道不行。乃有周、孔;周、孔孤行,《易》道复晦。盖上古卦画明,《易》道行;后世卦画不明,《易》道不行。圣人于是不得已而有辞,学者一著其辞,便谓《易》止于是,而周、孔遂自孤行,更不知有卦画微旨。”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道士、诗人。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

(图为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山村咏怀 邵雍》

邵雍开创梅花心易,也就是梅花易数的别称。梅花易数起源于汉易,发扬于邵雍,是一部以易学中的数学为基础,结合易学中的“象学”进行占卜的书,相传邵雍运用时每卦必中,屡试不爽。梅花易数依先天八卦数理,即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易经》与《道德经》一起成为中国古代哲学著作的经典,坎六,艮七,坤八,随时随地皆可起卦,取卦方式多种多样。

程颐(1033-1107.10.5) ,汉族,字正叔,洛阳伊川(今河南洛阳伊川县)人,世称伊川先生,出生于湖北黄陂 ,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其著作有《周易程氏传》《遗书》《易传》《经说》,被后人辑录为《程颐文集》。明代后期与程颢合编为《二程全书》。程颐、程颢为周易义理派一代宗师。

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年),24岁的程颐京师太学读书,主管太学的教育家胡瑗(安定先生,今江苏省如皋市安定小学因此得名)尝以《颜子所好何学论》试诸生,程颐文章受到胡瑗赏识,胡瑗授于程颐"处士"的身份。

程颐受王弼、胡瑗、王安石以义理治《易》的影响,在此《伊川易传》一书中,借解释《周易》卦辞爻象来阐明义理。并在《易传序》中提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理学命题,认为无形的理寓于有形的象中,理与象即是理与事的体用关系。易象反映天地万物之物象,易理则概括了天地之理。理不仅是天地万物的根本,又是社会等级、人生道德的由来。这里面还包括阴阳、动静变化的思想和关于理欲的观点,反映程颐从宇宙自然到社会人生的较系统的哲学思想,成为宋明理学的重要著作。

来知德(1525~1604),明代理学家、易学家,著名诗人。 字矣鲜,别号瞿塘。明夔州府梁山县(今重庆市梁平区)人。著有《周易集注》《来瞿唐先生日录》,《易》学成就更是独树一帜,时称“绝学”,“孔子以来未曾有”,对后世影响至深,研究者遍及海内外。(学术被称为“来氏易”)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著作深奥难懂)

王夫之以《周易》为道德训诫之书,就是在程颐这一基调之上,继续往下延伸。朱熹不同意程颐以《周易》为言理之书,作《周易本义》,欲恢复《周易》本为卜筮之书,后来的易学家从中发挥出道理这一本来面目,强调《周易》的卜筮性质。王夫之吸取了朱熹的看法,不废卜筮而讲道德训诫,所以他的重点放在知得卜筮结果之后君子何以自省,何以接受道德教训而避凶趋吉。

李光地(1642年-1718年),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福建泉州人,清朝康熙年间大臣、理学名臣。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历任翰林编修、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职。曾协助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李光地尤其在易学方面著作丰富,除康熙的《御纂周易折中》由他主编外,其个人著述还有《刷易通论》、《周易观彖》、《周易观彖大旨》、《象数拾遗》等。李光地治易的特点带有极大的综合性和实用性,以易学为纲,三注《范》,详注《参同契》。

日韩篇

李滉(1501年~1570年)名滉 ,字退溪,朝鲜李朝唯心主义哲学家,朝鲜朱子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朝鲜的义理易学学派代表,李滉本人就是以 朱子的义理之辨作为宗旨研究《周易》的 ,著有《退溪集》(68卷)、《朱子书节要》、《启蒙传疑》、《心经释录》、《天贫图说》、《四端七情论》等。(朝鲜思想界的双璧开创新周易文化,二大儒之一)

(韩元上的李滉像)

曹南冥,姓曹名植,字楗仲,南冥为其号。生于朝鲜燕山君7年(明孝宗弘治14年,公元1501年),卒于朝鲜宣宗大王5年(明穆宗隆庆6年,公元1572年),享年72岁。他曾躲避于山林潜心钻研 《 周易参同契》 、朱熹 的《 易 学启 蒙》 和《 周 易本 义》 等著作 ,采用 以图解义方式对 “ 太极图 ” 、《 周易本义》 中 的 “ 河图 ” 、 “ 洛书 ” 进行了诠释,并以此为中心构建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

伊藤仁斋,宽永4年— 宝永2年 ,日本德川时代前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古学派之一的古义学派(又称堀川学派)的创立者。名维桢,字源佐、源吉、源七,号仁斋、古义堂、棠阴。生于平安京(今京都)。伊藤仁斋亦肇始了日本古学易学, 他一生不仅留下许多儒学著作, 而且也有《易经古义》、《大象解》等易学著作, 故而他在日本易学史上也具有开创古学易学其端的重要位置。

高岛吞象,又名高岛嘉右卫门,1832年生于江户,是明治维新时期涌现的易学大师,在日本有"易圣"之称。他利用《易经》进行广泛的占卜,小到寻物、天气、婚姻、营商、疾病、个人气运等,大到国家的军事、政治、国际关系,有事必占,几乎每占必中,许多占断结果被日本天皇、内阁总理和各省大臣所采纳。他曾准确预言了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其中包括定远舰的沉没和战后条约的签订。

《易经》与《道德经》一起成为中国古代哲学著作的经典

世界篇

卫礼贤( 1873—1930)原名为理查德·威廉,来中国后取名卫希圣,字礼贤,亦作尉礼贤。汉学家。1873年05月10日,他出生于斯图加特——当时符腾堡王国的首府。辛亥革命后与康有为在青岛组织尊孔文社。将《论语》《道德经》《列子》《庄子》《孟子》《易经》《吕氏春秋》《礼记》等译成德文,迄今仍在西方再版发行。卫礼贤的德译本《易经》于1924年在德国耶拿出版,因信、达、雅兼备,在西方得到了高度评价。

卡尔·荣格(Carl Jung ,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1907年开始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合作,发展及推广精神分析学说长达6年之久,之后与弗洛伊德理念不和,分道扬镳,创立了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荣格促成了将卫礼贤的《易经》德译本转译为英文本,当时年已73岁的荣格为这一英译本写了序言,阐述了《易经》对于现代心理学发展的意义,指出了卫译本的价值,这对卫译本在英语世界的流传起了重要作用。

(图为荣格)

荣格对《易经》有着浓厚的兴趣,并曾进行过认真而深入地研究。与莱布尼茨关注数理和黑格尔关注哲学不同,荣格最感兴趣的,是《易经》的占卜系统。但是,荣格真正关注的并非是算命,抱有的并非普通人欲知吉凶的心态,而是试图揭开易经占卜的准确性当中那深邃的秘密——对此他坚信不疑。

正因为这种深信不疑,他提出了自己带有神秘色彩的“同时性原理”。这个原理举例说来,便是你梦见的事情在现实里发生了,你预感到的事情真实发生了,你在至亲之人遭遇不幸时产生了心灵感应……这些都是真实存在而且有着深邃道理的,这种道理,便是荣格称之为“同时性原理”的超越因果性的存在。

所以适合运用易经占卜的人群,他做了明确地规定:“《易经》彻底主张自知,而达到此自知的方法却可能百般受到误用,所以个性浮躁、不够成熟的人士,并不适合使用它,知识主义者与理性主义者也不适宜。只有深思熟虑的人士才恰当,他们喜欢沉思他们所做的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这等于明确在说,说易经占卜扯淡,那只是你不够资格碰。

小结

我们用心理学大师荣格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小结:“《易经》的精神对某些人,可能明亮如白昼;对另外一些人,则晞微如晨光;对于第三者而言,也许就黝暗如黑夜。不喜欢它,最好就不要去用它;对它如有排斥的心理,则大可不必要从中灵求真理。”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